2022-11-24来源:《中国水利报》
11月20日,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市圆满闭幕。其中,11月15日—19日,以“发展节水产业,建设节水型社会”为主题的首届全国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受到广泛关注。
作为首届全国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的主办单位之一,粤海水务是广东省属粤海控股集团旗下集原水供应、自来水经营、污水处理、水环境综合治理、清洁能源和科技研发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大型水务运营商。展会上,粤海水务与7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完成合作签约,金额总计达4.4亿元,并通过企业展区展示了为民服务的扎实作为和行业领先的技术产品。
高质量建管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
长期以来,粤海水务以推动建设节水型社会为己任,凭借工程建设运营一体化能力,在“五纵五横”广东省水网主骨架中,担起了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、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、东深供水工程和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“四横”的建管重任,进行科学、高效、均衡、长远的水资源配置规划。
粤海水务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沙盘
经过全力推进,作为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,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48条盾构隧洞已全部贯通,转入内衬施工阶段,全力冲刺2023年年底通水目标;在粤西,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在加速推进,建成后将实现江库联调、水源互济、供需平衡,有效提高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;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建设正酣,未来将有力解决粤东群众“喝水难”问题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供水支撑;在粤海水务的运营管理下,输水线路全长68公里的东深供水工程延续着半个多世纪向港、深、莞三地安全优质供水的光荣使命,通过持续技术改造,这一历史悠久的民生工程也在节水降耗方面取得了全新成效。
供排水全链条探索应用节水新技术
当前,粤海水务在全国投资运营项目超110个,水处理规模超过5600万吨每日,服务人口逾9400万人。在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等项目运营中,粤海水务应用各类节水技术手段,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始终。
粤海水务将供水管网控漏作为运营管理的重点,多措并举降低管网漏损率,减少水资源浪费、降低能耗。牵头的“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检测与控制技术”科研项目应用于20多家自来水公司,每年节约水资源超4700万吨,节省生产成本2300余万元,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
农村供水一体化设备
粤海水务自主研发的小型农村一体化供水设备,相比于传统滤池,能耗可降低60%,反冲洗周期最高可延长6倍,真正实现低耗高效、节水节能,已应用于26个镇400多个村,为近50万百姓提供安全优质供水,助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。
在再生水开发利用领域,粤海水务依托江苏无锡三家再生水厂,实施了高标准再生水回用示范工程,通过“超滤+反渗透”工艺,合计处理规模达22.57万吨每日。此外,粤海水务精研“好氧颗粒污泥+MBR”组合短流程工艺,积极降低膜污染,提高出水水质,出水可达河道补源、生态补水、园林景观灌溉和工业生产用水等回用标准,实现了污水资源化再生的技术新突破。
全力打造智慧水务产业新高地
2020年,粤海水务与科技头部企业携手打造了国内首家“鲲鹏智慧水务联合创新实验室”,共同推进前沿技术研发升级。
在广州南沙,粤海水务将下辖三座水厂打造成为供水规模达58万吨、服务人口88万的“智慧水务标杆示范水厂”,通过SCADA(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)、云边协同、大数据分析、AI视频识别等技术,搭建水厂智能化投药、调度、巡检等智慧应用,实现“无人值班、少人值守”。粤海水务将通过建设基于5G的厂网一体化调度系统,科学调度出厂水压,优化管网运行压力,进一步降低管网漏损率,实现节水管理。
解说员向参展群众介绍新技术
在开平迳头污水处理厂,粤海水务搭建运营监控、水质管理、安全信息管理等运营系统,实现“分散控制、集中管理”“精细标准、少人值守”的高水平智能管控。积极探索节水减排新工艺,开展小型智能化污泥好氧发酵科研合作,实现污水厂污泥过程减量及资源化利用。
展望未来,粤海水务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李海飞表示,粤海水务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坚定践行国企担当与社会责任,以此次主办首届全国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为契机,进一步高质量推进水务工程建设运营,高水平打造智慧水务产业新高地,立足粤港澳大湾区、辐射全国,全面倡导落实节水创新理念,为助推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。